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百菇齐放 食用菌产业方兴未艾

日期:[2015-12-04]

1.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食用菌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是实现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我国食用菌产业初步实现了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园区规范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增值化、经营产业化,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产量产值平稳增长。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等的支持下,食用菌行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一等奖5项,制修订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36项,到目前全国认定食用菌新老品种120个。到2013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3170万吨、产值2018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44%和50%,产量平均以13%的速度增长,产值平均以14%的速度增长,消费量平均以7%的幅度增长,食用菌已成为继粮油果蔬之后的第5位种植产业,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这为“十三五”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0月30日,在中国食用菌产业“十二五”百项优秀成果展示交易会举行期间,中国食用菌协会对“十二五”时期,在食用菌科技进步与文化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品牌建设和转型升级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地方政府、生产经营与科研单位和行业品牌予以表彰。具体表彰的有全国优秀主产基地县(区、市)、全国优秀专业合作社、优秀科技成果、中国工厂化食用菌十大品牌和优秀品牌、中国食用菌装备与菌需物资优秀产品、中国灵芝十大品牌、食用菌现代流通方式开拓创新奖、野生菌市场开拓创新奖、优秀品牌、工作创新奖、食用菌行业文化工作鼓励奖。

回顾/产业实现全面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食用菌产区范围继续扩大,产业布局呈现“东菇西扩”“南菇北扩”的发展趋势,主产区从东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开始向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扩展,四川、贵州、云南、甘肃、新疆、山西、陕西等省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食用菌产区,目前我国大陆31省市自治区均有食用菌生产基地。同时,食用菌栽培品种持续增加,目前,我国食用菌种类有936种,可人工栽培的种类近60种,实现商业化规模栽培的种类达36种。香菇、平菇等主栽食用菌种类进一步凸显,羊肚菌、桑黄等珍稀食用菌驯化栽培成功,使我国食用菌产业栽培种类继续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食用菌自身发展的同时,其全产业链的发展也在随之推进。首先,优势基地及园区建设快速发展,常规菌类和珍稀菌类的优势生产基地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这些基地成为展示现代食用菌科技进步成果、推广食用菌健康饮食文化、传播食用菌文化科普知识、推动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拉动食用菌产品消费的重要平台。其次,工厂化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截至2015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达626家,年产量183万吨,提质增效成果显著,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品种也扩展到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蟹味菇、海鲜菇等十几个品种。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凸显出高效、专业化发展的势头,已成为食用菌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力军。再次,食用菌保鲜加工呈现较快增长,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食用菌保鲜与加工产品的品种、产量和产值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势头。随着食药用菌有益人类营养与健康的概念得到广泛认知,在全国产业模式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整个食药用菌加工领域正在步入一个新增长阶段。最后,市场流通主体多元化发展。随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食用菌市场流通基本形成了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为主体,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为载体,现货交易和产品集散为基本流通模式,原产品及初加工产品为营销客体的流通格局。目前,全国食用菌优势产区已初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专业交易市场,如北京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菌类交易大厅、河南西峡双龙香菇批发市场、福建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等,食用菌批发市场在产品集散、供求调节和价格形成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全国交易总额的50%-80%,在全国100家左右的批发市场中,约有6成左右年交易额超过亿元。

现状/食用菌产业的问题尚存

目前我国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蘑菇和毛木耳等6种食用菌产量占总产量80%以上,而其它30余种食用菌产量仅占20%。主栽食用菌种类严重偏少,珍稀食用菌生产规模过小,品种结构不太合理,严重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而且,由于缺乏对食用菌的基础研究,尽管我国是食用菌资源大国,但部分主栽优良品种只能从国外引进,难以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能够满足工厂化生产的优良菌种,使得我国食用菌产业竞争力不强,难以实现由食用菌大国向食用菌强国的转型。此外,随着木腐菌生产规模的快速发展,“菌林矛盾”开始显现,很多木腐菌主产区开始出现林木资源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矛盾。

虽然“十二五”期间食用菌园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存在食用菌生产、加工、贸易、餐饮、文化博览、科普教育与观光旅游等“三产融合”不足,园区内涵不够丰富,建设项目较为单薄,对食用菌现代科技成果的展示度不足,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够,缺乏与园艺博览、乡村游、风景名胜、IT行业、互联网+等行业的融合衔接。再加上食用菌产品的保鲜加工工艺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深加工、精加工等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短等问题,也是食用菌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市场发育滞后,品牌建设缓慢以及销售模式传统,流通不合理且多无序也是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食用菌市场信息不灵,经营者不能有效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和消费者需求导向,不能按市场需求生产,产品生产与销售互相脱节,阻碍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抢占,同时,缺乏能让消费者脱口而出或耳熟能详的品牌,难以将食用菌产业做强做大做精;我国食用菌销售模式仍主要遵循“产地收购—产地市场集散—销地市场批发—城乡商贩零售”或者“农超对接”的模式,以传统的批发和零售销售模式为主,现代化的超市连锁经营、订单农业、网上交易、代理交易和竞价拍卖等销售手段尚处于起步或探索阶段,严重制约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而且食用菌流通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不够健全,以批发市场为主的专业市场一旦供求失去均衡,食用菌价格就会背离其价值,产生较大的价格波动,影响行业的整体发展。

展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十三五”期间,由于受劳动力资源短缺、原材料成本上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引导,食用菌主栽区将进一步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向北方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所以,食用菌产业布局必须以我国各地气候条件、生产原材料资源状况、劳动力资源等为基础,以食用菌产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消费能力为前提,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错位发展,效益优先。同时,以食用菌为主题的园区建设,促进食用菌栽培种植、保鲜加工与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中,发挥各地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建设以食用菌为重要元素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观光博览园区和文化旅游科普园区,努力使食用菌园区与现代农业园区、园艺博览产业、观光旅游产业、餐饮消费产业有机结合,使食用菌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物联网产业等深层次融合,并依据食用菌区域发展优势和消费布局,逐步明确划分不同层级食用菌流通节点城市,重点加强全国性、区域性食用菌产地、集散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食用菌交易(会展)中心以及物流节点建设。建设食用菌商贸物流园区,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初步形成从食用菌生产到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依托政府科技计划,加强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建立产学研用协作机制,开展食用菌育种材料与育种方法的创新、突破新品种的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应用、名贵野生食用菌的驯化研究等。同时,依托企业和项目,针对适于农村栽培模式的大宗食用菌品种,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专用食用菌栽培基质和保鲜加工技术和装备的研究。

此外,依托中国食用菌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修订完善已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新制定产业发展需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具有特色的地方标准,补充完善我国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食用菌产品认证体系。并加快食用菌流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推广食用菌冷链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食用菌批发市场、仓储物流、冷藏运输、包装标识和零售市场等众多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推进食用菌产品品牌化、标识规范化、质量等级化、包装规范化。同时,鼓励更多的农业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食用菌专业,提高我国培养食用菌专门人才的能力,为产业输送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行业协会联合企业、院校,加强各类实用人才的培养。企业及合作社应加强食用菌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已有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创新团队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和基层行业协会技术骨干在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基地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会、现场技术指导,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作者: 张 成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